淘宝床毯子铺床冬季 床毯是盖还是铺了

冬季冷空气频繁,如果赶上雨雪天气更是冷上加冷,对于北方有暖气的地区,室内可以说是“四季如春”,而对于南方没有暖气的地区,取暖被调侃到“只能靠一身正气”。但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,都需要一床温暖舒适的被子过冬。

什么样的被子更适合你呢?冬天如何盖被子保暖效果更佳?

如何选出适合自己体质的被子?

常见的不同种类被子的特点:

1

蚕丝被

优点:吸湿透气、亲肤贴身、恒温保暖。

缺点:保养麻烦、价格较贵、容易被压实保暖性变差,因此需要经常晾晒恢复蓬松。

2

棉被

优点:棉纤维天然卷曲,吸湿透气、柔软舒适、不易产生静电,保暖效果优良。

缺点:用久了容易板结变硬,过几年就需要翻新一次。

3

化纤被

优点:化学纤维可以加工成各种特殊结构,以达到导湿、快干、保暖等性能,且不易滋生细菌。

缺点:秋冬季节很容易产生静电。

4

羽绒被

优点:保暖王者,轻盈透气,不易板结变硬、使用寿命长。

缺点:不够贴身、容易吸附灰尘、“钻绒”易致敏、价格高昂。

5

羊毛被

优点:比棉花保暖、吸湿排汗、恒温舒适、可加深睡眠时间。

缺点:收藏不当容易招致虫蛀,使用不善,羊毛被会出现掉毛问题,影响正常使用。

不同种类被子的适宜人群:

易过敏体质宜选棉被、蚕丝被。因为它们柔软、吸湿性强,在使用的过程中,不会因为静电而吸附灰尘、细菌等细小颗粒,从而减少过敏物质的堆积;

多汗、体热体质宜选化纤被、羽绒被。吸湿性、透气性好;

惧寒、体弱体质宜选舒适保暖的羊毛被、轻盈保暖不压身的羽绒被。注意哮喘患者忌用羽绒被;

老年人宜选蚕丝被、羽绒被。因为老人血液循环速度慢,还有可能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,蚕丝被和羽绒被能避免造成压迫感;

婴幼儿宜选蚕丝被。婴幼儿多汗皮肤娇嫩,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差,呼吸系统还在发育阶段,不宜盖过重的被子;

孕妇宜选羽绒被,避免造成压迫感;

冬天南方更适合盖羽绒被、化纤被;

冬天北方更适合盖棉被、蚕丝被;

容易呼吸不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选棉被。棉被越重,越不容易透气,可能会压迫胸部,厚被子压迫感强;

皮肤干燥的人不宜选化纤被,容易造成皮肤粗糙、脱屑。

你家的被子够保暖吗?

是否保暖由这 3 个条件决定

1

纤维导热系数

也就是被子材料阻碍被窝热量传导逃逸的能力;

2

织物中的静止空气

简单来说就是被子蓬松不蓬松,因为静止的空气锁住温度的能力非常强;

3

水分含量

吸湿又不透气的被子会成为杜甫的“布衾多年冷似铁”(水分不仅来源于空气,也来源于人呼吸中的水分以及汗液)。

所以,一条保暖的被子,需要有材质导热系数低、静止空气多(蓬松)、水分含量低(透气且干爽)的特点。你家的被子够保暖吗?

被子怎么盖更暖和?

1

棉被——毛毯——人

保暖指数:

如果先盖毛毯再盖棉被,这样保暖效果会比较差。

这是因为如果先盖毯子,毯子的纤维之间空隙少,蓄热后难以散热,被子的保暖效果就会被削弱。

2

毛毯——棉被——人

保暖指数:

如果先盖棉被再压盖毛毯,这样保暖效果会稍好一些。

之所以先盖被子更保暖,是因为被子比较蓬松,身体将热量传给被子后,被子会膨胀并蓄积更多热空气,进而再将热量回传给人体,起到保暖作用。

3

棉被——人——毛毯

保暖指数:

如果身体下面铺着毛毯,身体上面盖着棉被,保暖效果会非常好。

因为棉被和毛毯都有蓄热效果,所以下铺毛毯、上盖被子的夹心盖法,可以达到为人体上下双重锁温的效果。

转自/CCTV生活圈

来源: 中国妇女报

作者:周以让 发表时间:民国13年 ( 1924 )

武汉,自古以来就是英雄的城市。值此疫情危机之际,以史为鉴,领略武汉之壮伟,历史之悠久,疫情过后,武汉必定以更坚强之精神面貌屹立于中华大地!武汉加油!中国加油!

一、总论

本部之中,江汉之会,有大都市焉。昔为九省通衢,今为交通总汇,兵家所必争,商贾所共趋;三鎭鼎立,形势雄伟,五色旗翻,河山顿复,非欤?斯何地?不问而知其为武汉矣。

以武汉位置之重要,起义之圣地,而国人莫之知焉,或知焉而不明,是亦国人之耻也!故斯篇特记叙其现在之情形,调查务求眞确;调查所不及,则征引诸可靠之书籍,进而为将来之观察,俾阅者恍然明暸武汉在我国之位置如何,与国家之关系如何。其于考古及非关紧要者,则略之已。

武汉居全国中心,内地交通之总汇,昔目为九省通衢者,谓西北由汉水以达陕,甘,西由长江以达川,滇,南由洞庭以达湘,黔,东由长江以达赣,皖,江苏,盖仅以水道为交通唯一之利器,故河南接壤,反等于边远之区,徒以桐柏之阻耳。(注) 今则北循京汉以达河南,直隶,间接可达晋,鲁,卽内蒙之绥远 ,因京绥而可达,关外之三省,因京奉而互通矣。粤汉通后,则两广俱便;卽浙江亦因沪杭铁路之敷设,与武汉交通顿便。观此,则本部十八省,除福建一省僻处东南,自成一区外,其他各省,莫不直接间接与武汉生其关系,卽关外亦未尝不通声气也。然此特国内耳,国外交通,亦何尝不便?东出长江,远航于太平洋,以至新大陆;北由中东入西伯利亚而至欧洲;若粤汉一通,则南出番禺,南洋,澳洲,印度洋,大西洋,无远勿届。故以交通论武汉,武汉实居全国交通上一重要位置也。四川天府之国,湖南遍地黄金,两湖盆地,农产最饶,滇、黔各省,矿产特富,米,丝,棉花,生活之资,煤,铁,石油,工业之源,而武汉以四通八达之地,处原料产区之中,予取予求,供无不应,输入输出,运无不便,故以工业论武汉,武汉实居全国中工业最适宜之中心也。昔为四大鎭之首,今为五大埠之一,国内贸易,旣有其久长之历史,国外贸易,又有出超之特色,故以商业论武汉,武汉实为全国中部最大经济中心,内地贸易之大埠也。至于形势之优,关系之重,得之者胜,失之者败,此兵事上之位置,可勿深论矣。

(注)九省通衢,有以川,湘,黔,陕,甘,豫,滇,赣,皖,当之者一则有苏无豫,一则有豫无苏,盖以豫为隣省之故耳。然愚以为在昔藉长江而至扬州,交通甚为频繁,而河南则虽有汉水支流可通一部分,而主要道路,实常由周家口浮颍东出,依此而论,似以取苏为当。

二、地理

武汉者,武昌、汉口、汉阳之总称;汉口今为夏口县,故亦称武阳夏。武昌当北纬三十度三十五分,东经百十四度二十分。汉口当北纬三十度五十分,东经百十四度十五分。地在湖北省东部大平原,江汉之交。大江自西南来,直趋东北,至龟山之北,有汉水自西北来注之。江汉相合,拆向东南流,而朝宗于海。交处成y字形,武昌居江东,汉阳居江西,汉口居汉水之北,成鼎足之势,互为犄角。合言之:则处本部之中,为江域中流最大经济汇萃地。分言之:则汉口为经济都市;武昌为政治都市;汉阳为工业都市,各有其特色,而互相关系者也。武昌为湖北省会,汉阳为一县,而汉口--夏口--则县而兼商埠者也。故论武汉之地理,其优点有六:位置适中,一也;气候适宜,二也;三鎭并峙,三也;交通便利,四也;四周物产丰富,五也;开埠通商,六也。有此六优点,故其发达甚早,本篇虽以叙述现在及将来为命题,然过去之略史亦不可不一述之,以见其发达之迹也。

三、过去之略史

武汉,楚谓之夏汭。吴谓之夏口,南齐谓之汉口,庾仲雍谓之沔口,祝穆谓之鲁口,或在江南,或在江北,盖泛指汉水--汉水,夏水,沔水,襄河,皆一水之异名者,--入江之口而言,初无南北之分,一定之地也。吴筑夏口城,为武昌建城之始。权称帝,都武昌,是为武昌之名所由来。汉阳,汉沙羡县地,吴以为鲁山县。隋大业初,改汉津县为汉阳县,始有今名。至汉口则仅有其名,尙无确切地点可指,现今之汉口,不过一片芦苇荒洲已耳。六朝迄唐,夏口商埠,当在今武昌文昌门外,鲇鱼套一带,盖彼时鹦鹉洲方为寄椗之港,商务所萃,因江水至此略曲,又内通湖港,利于泊舟故也。商船旣停泊于此,则市肆亦应在洲渚之上矣。其后鹦鹉洲忽湮没,而南岸遂生新洲,于是商埠渐迤而北,抵汉阳之南岸,唐时极称繁盛。如罗隐忆夏口诗云:『汉阳城下多酒楼;』贾至秋兴亭记云:『阅吴蜀楼船之殷,鉴荆衡薮泽之大;』及李白所谓:『万舸此中来,』可以证之。盖其时上通蜀,下通吴,(吴之扬州由今之上海)而为交通要道,贸易中心矣。迨宋世,艟艨如织,帆樯如林,尤为繁盛。据范成大吴船录所记:鹦鹉洲南市,在城外,沿江数万家,列肆如栉,外郡未见其比。盖川,广,荆,襄,淮,浙,贸迁之会,货物之至者,无不售,且不问多少,一日可尽云云,可知南宋时亁道淳熙间,江南岸则武昌之汉阳门一带,北岸则汉阳鹦鹉洲下,至南纪门一带,商务同时并盛,为当时四大鎭之一。近于夏口而实非今之夏口地也。自明成化初,沔水由郭师口直冲入江之后,(详后)汉口乃有停泊之所;以明淸间二三百年之经营,竟一跃而为国内有数之大商埠。武昌汉阳间之旧鎭,固已成陈迹,莫之与京,卽佛山,景德,朱仙三鎭,亦式微不足道矣。

汉口开埠之经过

咸丰八年,天津和约,允许英国在长江汉口以下,任择三口岸,开埠通商;时方有太平天国之乱,故先开鎭江一埠,仅由鎭江遣水师领事以轮船入江,溯流至汉口,察看形势而已。至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,英官威司利,商行韦伯,通事杨光让等,偕随从四五十名,乘轮抵汉口,次日,过江,谒见湖广总督官文,磋商开埠通商事宜。先在汉口觅栈房一所,留杨光让驻汉,自回上海。二月初一日,英参赞巴夏里,续以四小轮载兵数百至汉,偕属官渡江,见总督,办理开埠。俄尔水师提督贺布士亦至,旋上溯探看形势离去。遂与巴夏里在汉口勘定租界;上接鎭市,于下街尾杨林口,上下一带,划定基址,横阔二百五十丈,深百一十丈,四至立石为界;合四百五十八亩零八十弓,纳地下漕米银共九十二两余。议价立劵照给毕,听英商自由兴筑栈房,建设码头等。至此,一片中华民国锦绣地,竟以九十二两余之代价将主权永租与外人矣!嗣后,德于光绪二十一年八月,俄,法同于二十二年四月,日于二十四年五月,各租地基,筑栈房,设码头,置领事,来汉通商。其后又各展拓界线,扩充地址。欧战后,德,俄两国租界,均收回改为特别区,与各国开放,然其主权,仍非我有。其他各租界,未卜何日始能收回也。

述过去之略史旣竟,当知武汉之商埠,历史甚久长,虽地点有移易,而为我国内地大商埠,则始终不失。旣知过去之略史,明发达之路,则更当进而知开埠以后之情形。兹先及交通。

四、三鎭之交通

交通分水陆二路:水路以长江为主,汉水为副,陆路以京汉铁道为主,粤汉次之,川汉附焉。分述于下:

航路一

长江

长江为中国第一大川;亚洲第三大川,其赐利于国民者,旣深且久,正不独交通上之利便而已。按长江源于靑海,经川边,云南,四川,湖北,湖南,江西,安徽,江苏八省区,长凡三千余涅。自江口上溯至四川,干流可航距离千余浬,而汉口实扼其中点。自汉口下航至上海,五九五浬,夏季水涨时,吃水二十二呎之大轮船,可以径达;冬季水落时,吃水十一二呎之轮船,通行无阻。自汉口上溯至宜昌三七〇浬,增水期,吃水十六七呎之轮船,可以畅行;减水期,仅能航吃水五六呎之小轮宜昌以上,至万县二〇〇浬间,越三峡之险,民船失事者,十常一二,然自轮船开驶后,已化险为夷。万县,宜宾间五○〇浬,尙可通航吃水三呎之浅轮。宜宾以上,至屛山百浬间,浅轮有时可通。再上则江狭水急,已不能航驶汽船,惟皮船以济其穷矣。故论长江航线,当以屛山为终点,此线内,皆可通汽轮者也。至其支线,则由洞庭溯湘水以至湘潭,由汉水上溯以至老河口,

(另详)由鄱阳溯赣江以至樟树鎭,皆通航汽轮之距离也。至于支流之支,及其他各地小支,如网之交错,可互通小轮者,未计也。长江航路,若合其本支流共计之,则可通大轮者一〇〇二浬,可通小轮者三〇二七浬,可通民船者七六六〇浬。沿本支流而数其商埠,则有:万县,巴县,宜昌,沙市,长沙,岳阳,湘潭,常德,汉口,武昌,九江,怀宁,芜湖,江宁,浦口,丹徒,南通,吴淞,上海等,至于其他重要都邑之沿江者,尤不可胜数。盖长江者,我国大动脉也,上海,汉口,均发达于此江旁,一居江口,为全国对外贸易之总汇,握沿海航路之中点;一居腹心,为全国内地贸易之枢纽,握长江航路之中点;东西两大埠,遥相辉映焉。

航行长江之轮船公司,有招商,怡和,太古,宁绍,日淸,鸿安等。沪汉间行驶之轮船,太古有九艘,招商有八艘,怡和五艘,日淸三艘,宁绍鸿安各二艘。上游轮船,太古六艘,怡和六艘,招商四艘,日淸若干艘,数不明,因抵制日货之影响,无生意,故开船期及只数不定也。至于近地航行,如九江,宜昌,武穴,嘉定,天门,新堤,仙桃鎭,襄阳等线路,凡汽船可通航之地,皆有小轮往来。其公司有泰安,永顺,合利贞,晋元,楚裕,鄂商总轮公司等。其交通之便,殆无间然矣。

航路二

汉水

汉水源于陕西嶓冡山,长凡九百哩。自古为交通要道,凡自南而北,大率皆取道于此,尤以以长安为京都时为最重要。自京汉路通后,虽减去一部分势力,然由陕甘南下者,在陇海铁路完成前,尙不能不取道于此。计其可航距离如下表:(以华里计)

此距离内,民船皆可通行,小轮则均县以下,俟水涨为标准,仙桃鎭以下,四时可航矣。

铁道一

京汉

北起北京前门外,南达汉口玉带门外,纵贯直,豫,鄂三省,全线长七七五哩,我国联络南北之第一长铁道也。兴议于光绪二十四年,(一八九八年)全路吿成,开始通车于光绪三十一年。(一九〇五年)此线北联京奉,与中东接轨,由此可与西伯利亚相通,以达欧洲。以京绥通蒙古,皮毛之利,直趋南下。中贯陇海道淸二线,以通秦晋,而联津浦。南接粤汉,将贯穿全国;西连川汉将直入川藏。与长江相交于汉口,水陆枢纽,实占优势。利益之宏,于全国国有各铁道中,当首屈一指。计民国十年之总收入,为二五、八二七、二一三·六五元,总支出为一○、三二○、七七九·九二元,两抵净赢一五、五〇六、四三三、七三元。十一年营业收入,为二五、五〇〇、〇〇〇元。除支净赢九、六五〇、〇〇〇元。本年十二年一至六月之总收入,为一一、四六一、六七二元。自此路通后,南北往来,骤形便利,旣分汉水之劳,复辟桐柏之阻,而汉口市场形势为之一变。

铁道二

粤汉

北起武昌徐家棚,南迄番禺城西南黄沙,纵贯鄂湘,粤三省,全长约七一○哩。分三部分:鄂段官办,占全长百分之十五;湘段官督商办,占全长百分之五十八;粤段商办,占全长百分之二十七。今已成者;武昌至渌口一段,长约二八〇哩;番禺至罗家渡一段,长二〇九哩。未成者,尙不足三百哩也。支线有株萍路,长五十六哩,乃专以运萍煤者。此线北抵长江,南达大海,夺湘江之便,通五岭之阻,若能早日筑成,不但于交通上,增其便利,实足以促进南北之和平统一。武长路通车于民国七年,其后因湘乱频仍,营业颇受影响,如去年收支相抵,非但不能有所盈余,反亏绌至一、八八三、三九五元之巨。今年川湘战事,及湘省独立,交通时常断绝,商家裹足,百货停滞,其亏绌更甚,诚可惜也!

铁道三

川汉

此路东起汉阳门外之小桥,讫四川成都,长约九〇〇哩。初借外资,旋收为国有,动工兴筑,鄂段成其大半,旋因工程比较困难,费用不继中止,成者亦拆毁,今应城汉口间一段尙存。按此线若成,夺长江之利,平三峡之险,上通天府,下接江汉,不独东西交通便利,而四川原料品之供给,米丝,茶,盐之输出,必使武汉之形势又一变也。

水道有长江,横亘东西,陆路有京汉粤纵贯南北,水陆交会,四通八达,交通旣便,则商业自兴,故武汉商业,其位置之重要,实为内地第一。述交通旣竟,卽当为商业之观察。

五、三鎭之商业

三鎭商业,因商埠所在之关系,自当以汉口为主;就现在情形而论,谓武昌汉阳无商业亦可。因此,仅将汉口商业情形略述之,以见一斑,武阳略焉。

汉口商业之进步,可分次之三期:

一 开埠以前,帆船贸易期;

二 开埠以后,轮船贸易期;

三 京汉通车后,铁道,轮船,帆船俱盛贸易期。

第一期

一五〇一(弘治中)--一八六○(咸丰十年)

汉口自洪武以后,虽有人民居住,盖无商业之可言。自成化初,沔水由郭师口直冲入江,(注)汉口乃有停泊之所。虽当时萧萧芦荻,一片荒洲,村火渔灯,星星掩映,然异日握全国中部经济中心之汉口卽萌芽于斯矣。夫彼江口之上海,北美之芝加哥(Chicago),当其初时,亦不过一荒洲与渔邨耳,谁料其异日之兴盛若此?盖地理之足以支配文明,犹时势之足以造英雄也。嗣后两岸逐渐兴盛,明末淸初,蔚为巨鎭,当往来冲要,民居塡溢,商贾辐辏,为楚中第一繁盛地。此期商务,完全为国内贸易,以帆船为主要运输之具,江汉为交通唯一之道。至咸丰十一年,开埠计划定,于是国外贸易随汽船而至,遂进而为第二期。

(注)汉水故道,在今汉口北十里许,从黄金口入排沙口,东北折,环抱牯牛洲,至鹅公口,又从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,曰襄河口,长约四十里,然后下汉口。成化初,忽于排沙口下,郭师口上,直通一道,长约十里,汉水径从此下,卽今日汉水入江之道,而故道遂淤,俗呼为老襄河。今汉水入江处,水面极狭,夹岸民居稠密,不知利害,日倾弃垃圾煤屑等于其中,尤以铁厂之矿滓煤屑为甚,以致河床日浅。河口愈狭,渐就淤塞,一旦水势骤至,不泛滥成灾则又改道耳。因此近年有浚复老襄河故道之说,然复故道则汉口商埠夹于江汉之间,实无利益,且亦工程非易,故终不致成为事实,惟疏浚现在之水道,取缔两岸煤滓杂物之倾入,是为要图耳。

第二期

一八六一(咸丰十一年)--一九〇五(光绪三十一年)

咸丰

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,英国汽船驶抵汉口,于是突破汉口之纪录,而开一新纪元。首英,次德,次俄,法,日,各辟租界,起栈房,筑码头,来汉互市,于是沪汉间交通顿便。轮船势力,驾于帆船之上。此期虽仍以水道--江,汉--为交通之路,而商务则已由国内贸易进而为国内外贸易矣。至二十世纪开始,国内铁道事业,如春芽怒茁,一时勃起,遂于水道之外,另辟一陆道交通之京汉。交通情形旣变,商业之前途,顿受影响,遂进而为第三期。

第三期

一九〇五年以后

京奉成于光绪十五六年,京汉,道淸成于三十一年,汴洛成于宣统二年,武长亦且于民国七年通车矣。长江为纬,铁道为经,南北东西,四通八达,誉之者亦以东方芝加哥相比拟矣。此期商业,近则全国,远则全球,其发达繁盛,更倍于前矣。兹将逐年汉口贸易额列表于左,以资参考:(单位海关两)

观上表,卽知汉口贸易以输出额为最巨,无论国内外输入之总和,常不敌输出之额,此在各大埠中,殊不多觏。欧战期内,输入减少,输出增加,一最可喜之现象也。乃欧战一止,输入额卽渐由回复而增加,输出额反一落千丈,其原因有二:一则国外之竞争夺去国货贸易之销场,如茶一项,近年来锡兰,爪哇崛起,产额骤增,而我国旣不知改良,又受种种束缚,于是遂大遭打击,汉口为内地最重要华茶出口埠,其大受亏损可知;一则国内之变乱相寻,足以妨碍商业,如川鄂战争,湘鄂战争,各处兵变,以及天灾等,在在足以影响商业,使出口日减者也。然去年犹能较前二年有增加,虽输出额尙不及一九一九年之数,而总贸易额则仍较历年俱有增加;诚使国内秩序,早日回复,交通得以无阻,人民得安居乐业,从事于生产,而商贾得放心营业,则汉口商业,大有希望也。兹将最近汉口本埠价値百万海关两之输出入品,列表于左:

观甲表,出口二十种,什九皆原料品及粗制品,而尤以农产品占重要部分。其他武汉各工厂之出品,就政府特准,按机制品完税之货而言,已有市布,土布,毯,毛巾,棉纱,棉线,帆布,砖,瓦,烛,纸水泥,肥皂,火柴,床毯,轧花机等二十余种,皆足以挽回利权,抵漏巵,杜输入之增加者也。乙表,进口十种内,棉布最多,糖及煤油次之,什九皆工业品,余则五金之输入亦不少,盖我国矿产未开,富藏委地之故也。至于国货进口,大率来自陕,甘之皮货,四川之药材,两湖之粮米,湘省之煤炭,浙省之海味,以及各地之丝,茶,棉花等原料品,食品,集于汉口而再输散各地,以互相交换,或由此输出国外者也。

汉口金融事业,前淸时以票号为中枢,迨民国元二年始渐行衰落,除外国银行及中,交二银行外,惟官钱局与少数之钱庄而已。五年以后,钱庄日多,而中外各银行亦相继增设,迄去年十一年底新调查,汉口一埠,钱庄共计有百五十二家之数。据最近银行杂志之调查,中外银行总数,已达四十有三,经济界之进展,方兴未艾,而汉口金融之起落,常足以影响京沪矣。至于流通之货币,有钞票,银元,官票,双铜元,单铜元,等数种。以汉口各银行所发之钞票为最通行,可靠。外埠钞票,除上海票外,例须贴水;僻远各省者,则不易使用,武昌汉阳,则外埠钞票,大抵不受矣。银洋最通行者为人头洋,湖北龙洋,他若鹰洋,北洋,江南洋,各省龙洋,除汉口外,不甚通行。官票折合银价,约値三钱四五,以至四钱一二,时有涨落,兑铜元则合百枚之数。至于银元,每元可换双铜元二百十余枚;银角则罕见矣。

六、三鎭之工业

当三十年前,能预测现今商战之潮流,急谋中流之砥柱,荜路蓝缕,惨淡经营,以作武汉工业之先导者,厥惟张文襄公之洞之功。虽张氏好大喜功,博而不精,然其烛照几先,气魄雄厚,有足称焉。且张氏创办伊始,锐意以振兴工业为己任,造端宏大,不图苟简,如汉阳钢铁,兵工二厂,远采德国之制,诚东亚第一之大规模,他若纱,麻,丝,布四局,虽至今称为武汉第一等大工厂可也。夫民可与乐成,难与谋始,张氏能不避其难,而好为其难,此种魄力,实足以开一时之风气,而树工业之基础,返观今日武汉工业,仍迟滞不进,坐见外货输入日增,利权外溢,更令人不能不追念文襄而生今无其人之叹也!

张氏手创之工厂,有汉阳钢铁厂,兵工厂,针钉厂,武昌纺纱,织布,制麻,缫丝四局,玻璃厂,纸厂,造币厂,毡呢厂,制革厂等是也。迄今三十余年来,三鎭工厂百余,无非张氏提倡之功,张氏若在,当不止此矣。

观上表所列,外国工厂,远不若本国之多而发达,此诚一佳现象也。汉冶萍铁厂,虽有失之东隅之叹,幸而其他工厂尙能收一得于桑榆。更望他日能将汉冶萍借款退回,收为国有,各地矿业,同时发达,则汉阳实一最佳之工业地点,可为全国工业之中心也。其他手工艺品,如铜器,四远驰名;草帽,鞭炮,竹木器,以及各小工厂之杂货出品等,亦常供本地之用而有余,输至各邻地者,亦颇不少;武汉抵制外货,卽能以本国货代之,故较能持久而有效。历年输出之超过输入,虽出产原料品丰富之故,亦未始非工业发达之所致也。

七、社会状况

人口

前淸时洪杨之役,屡遭兵燹,民人流亡,户口萧索,彼时所调查汉口之户口如下:

户 三四、二〇七 口九九、三八〇

至民国三年八月,各警署所调查华界之户口,则有:

户 三七、九〇二 口 一二四、二三八

合后湖一带棚户,户数一五、一一七,口八三、八一二,共有:

户 五三、〇一九 口一八三、一九二

此数内,纯系华界之户口,租界及渔户俱不在内。据民国七年海关调查开港场人口表:则

则汉口固为各埠中第一。但若据一九二二年之World Almanac之记载,则上海之人口为一、五三八、五〇〇,实多于汉口。武昌汉阳之户口,虽不得详细报吿,不能悬揣,然以其密度计之,则合二处之数,当不亚于汉口一埠,故三鎭之总人口,至少当在二百万以上也。

旅客之来汉口者,全年约二三三、三三八人。内自长江下游来者,华人一七四、二○〇名,西人五、二三六名。由上海来者,华人五二、五九〇名,西人一、二九二名。离本埠者,共二〇六、八六五名。内赴长江下游者,华人一六六、一八八名,西人一、八五〇名。赴长江上游者,华人三八、五〇七名,西人三四五名,(一九二二年)

市政

偌大之三鎭,人口在二百万以上,乃无一正式之本国市政机关,宁非怪事?三鎭市政之腐败,几非笔墨所能形容!卽单就公众卫生一项而言:在租界则空旷淸洁,一入华界则臭气冲天,虽有警察,大都不知卫生为何事,门口倾泼秽物而不取缔,道上遗矢而视若固然;至于杂物货摊,塡街塞巷,夹道纷陈,不能容身,招牌衣裤,跨街当门,蔽空碍首,均置之不理。初入其中者,当不免有入烂柿山,荆棘岭之感也!今已有武阳夏商埠督办兼市政督办之设,能有翻然改观之日否,将拭目俟之。兹将汉口华界租界,分别略述,以见一斑而资比较。

(1)租界 民军起义,后城及租界多被毁,今则大厦连云,洋楼高矗,园囿夹于其间,树木葱郁,绿叶参差,街道宽整,空气鲜洁。道路之建筑,俄界则用地沥靑,其他虽多用细砂,然亦甚坚实,时时扫除淸洒,洒水润之,无纤尘,且较沪上为优。总括优点,则积极方面之布置:如

甲 广植树木,

乙 宽留余地,

丙 改良道路,

无不极力经营,以期完美。消极方面:如

甲 坚固流通之水沟,

乙 任意遗溺之警章,

丙 运搬垃圾之设备,

丁 放置秽物之条例,

亦皆能实行不怠。反顾

(2)华界 则如何?民居栉比,绝鲜隙地,街道之宽,率不及丈;触目者尘土蔽天,跌足者马勃充地,摩肩迭背,拥挤不堪,处处莫不与租界成反比例。卽新辟之后城马路,与租界连接,可谓华界唯一之马路,亦不免上列诸特色。道旁虽有洋桐数株,系马代桩,招贴代柱,萎靡不振,有生之形,无生之气,殊堪代表住民一般之状态也。尤可怜者,为各地新建里房,惟利是图,绝不稍留隙地以苏息民气;房屋之排列,有如义冢之密而且乱也。武昌民居之密,街道之窄,亦然;汉阳尤甚。路政不修,雨则泥淋没胫,积水如溪沼;晴则如履钉山,砂砾碍足;风则扬灰迷目;雪则积久不消。旣无阴沟以泄水,(有亦狭小多淤塞不通)又复不加修理,以致积水秽臭难闻,殊堪痛恨!以言交通:则虽重要如汉口华界,仅能通行包车,车行街中,侧身以避,不复能容人行矣,故人力车迄今不能开放,以致旅客来往,颇感不便。汉阳则虽有人力车,铁轮碾于石子路上,砰訇高跳,坐其上者,辄致浑身震痛,反不如安步当车之为愈也。总其劣点,则因:

甲 民居过密,扩张为难,

乙 知识浅陋,不晓卫生,

丙 警政腐败,不明职责,

故武阳夏之市政,绝少改观之机会。至于其他社会事业,各种设备,大率非因陋就简,则付诸阙如。乞丐横卧街心,无收留干涉之者,成羣结队,任意游行,奔走追随,行人往往为其所窘,堂堂中国中心,起义之地,观瞻所在,国体攸关,然而为民上者,当马车飞驰,呵道而过时,竟熟视而无睹者,何也?

以言娱乐地,则又阙如也。三鎭之大,无一公园,公众游艺场;虽汉口有新市场老圃,以及各舞台等,乃下流社会所冶游,堕落阶级营业之地,殊不足以当公园公众游艺场之目。近武胜门外徐家栅,有新造之琴园,幽雅曲折,颇足游娱,然亦私人之花园,旣规模狭小,又带营业性质,仍非公园之比。至于第一公园,第二公园之规划,现方创始,一时声浪颇高,然鄂人固多大言少成事者,正未卜何日得睹落成耳。若黄鹤楼,若晴川阁,若琴台等名胜古迹,为旅客所欲先睹为快者,在外人则力谋保护,作种种设备,以期不朽,或则以壮丽胜,或则以幽雅称,务使其地淸洁幽美,以招致游人,极游观之娱,而我国则湮没者已矣,卽现存者,又日就荒废,如黄鹤楼之变为茶楼,照相馆,算命测字场,旣无花木之美,更鲜登临之趣;晴川阁之沦于军队;琴台之成为乞丐寄宿舍,芜秽凌乱,满目荒凉,断壁颓垣,半就倾圯,此不特名胜古迹之不幸,实鄂人之大耻,无可为讳者也!

教育

全鄂教育,萃于首县,最高学府,厥推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校。次则有国立商科大学,省立外国语专门学校,私立中华大学,教会立之文华大学,汉口明德大学。中等学校,则有师范,中校,甲工,甲农等二十余。合三鎭高小校,国民校,以至私塾,虽不足以称十分发达,而已应有尽有,数颇不少。国立师大为我国中部文化之中心,已成立有国文,英语,数学,地学,生物,理化,历史社会学,教育哲学八系。学生四百余,旁听生三百余,已毕业者已达五百之数。现对于校舍力求扩张,设备力求完美,将来之希望无穷,而学风之优,尤为国内第一。图书馆则有湖北图书馆,师大图书馆,文华公书林,借无大规模者,且不能完全开放耳。他如平民教育,有省立各区半日学校,靑年会商读学校,师大商大之平民夜校等。自陶知行先生来鄂推行平民教育之后,发起三鎭平民教育大运动,成立平民读书处,一时热度颇高云。

新闻事业

世界潮流之趋势,国内文化之传播,消息之灵通,舆论之代表,厥惟新闻界司其责。武汉共有新闻纸四十余种,除极无价値之小报外,市上所能购得者,约有三十余种,种数不可谓不多,而求其出类拔萃,合乎以上四种条件者,殊不多觏。内外新闻要电,大多抄袭京沪各报,故重要消息,得之较迟。其他各报,又仅能抄诸本地各报,故消息迟之又迟。盖一则因无强有力之组织机关,以与国内外新闻家联络以谋通讯之便利,一则资本及知识两形缺乏故也。具上四种中之一二种者,如正义报,新闻报,江声日刋,武汉商报,大汉报等数种而已。他如外人刋行之报纸,有英日二国数种。

八、三鎭之气候

武汉地当北纬三十度余,在普通所谓温带区域内,寒暑皆不极端,变化亦不急剧。惟因离海稍远,恰当海洋性与大陆性交界之处,故气象之测定,稍难正确精密。兹将民国十年气压温度及雨量列表于左,以供参考:

武汉温度,昼夜寒暖之差,不甚悬殊,卽一年四季,温度趋于极端者,为日亦不多。入秋气候最佳,常多快晴,金风飒飒,凉而不冷,诚生活最适宜之时也。雨量以三四五六月为多,秋冬常久晴,去今二年,降雨尤稀。得霜甚迟,有霜之日极少。十二月至二月中旬,为降雪期,量少易融,期短次少。每年中昙天常占全年三分之一,快晴恒少。风向则盛东风,北风,及北东风,西南风极少。每年季节风向改变时,常有飓风,每次三四日,风后常继之以雨云。

九、武汉三鎭之将来

总观以上诸项,武汉莫不占优胜地位。以言历史,则久长,以言地位则适中,以言交通则居水陆交通之总汇,以言商业,则有出超之特色,以言工业,则足以抵制外货之输入,以言人口,则有二百万之众,以言文化,则为中部中心,以言气候,则寒暑适宜,以言物产,则四周物产丰富。凡百事业,武汉皆足以有为,是其发达之不可限量,无待于赘述矣。虽然,以中国商务之不振,工业之幼稚,交通之阻隔,虽武汉比较的进步,实未足以言发达,倘犹不急起直追,而故步自封,则惟有外货之输入日增,国货之输出日减,外势澎涨,恐门户开放,机会均等,铁道共管,干涉财政等等不堪之议论,行将成为事实,而主权非复操诸自我矣。故本个人观察所得,作『三鎭之将来,』以供留心者一参考焉。

太凡一商埠之所以发达,必有其发达之原因。武汉在地理上之优点有六,已如第二篇中所述,兹可不赘,然地理固足以支配文明,而尽人力则亦可改造地理--环境。俄旧都彼得格勒,于一七〇三年前,一低湿之荒野耳,经彼得大帝之苦心经营,竟为俄国首都,西方门户。海参威在未割让于俄之前,一微小之渔村也,俄人得之,竭力设施,连以西伯利亚大铁道,遂为东方海军根据地,世界有数之良港。靑岛也,香港也,在我国人之手,则荒地耳,小岛耳,而外人能利用人力以改造环境,使地理之优点愈彰,凡此显例,不胜枚举。汉口惟以其地理之优,由渐而进,我国人仅顺时势之要求,而成今日之商埠,无所谓人力之改进也。若能以人力改进之,使其地理之优点益彰,则其前途之繁荣,诚有不可限量者矣。然则人力改进之道何如?曰:增进交通之便利,工业之发达,市场之推广,出产之增加,贸易范围之扩大,……凡足以使商业愈发达之经营设备皆是也。以下依个人所见及者分述之:

粤汉通车后之武汉

此节已详前交通篇铁道下,兹不赘述。按亚欧,亚澳贸易之道,以香港为中继港。(TransitPort)中继港者,各航路之结节点,凡赍来之货物,均集散交换于其地。香港以自由贸易之中继港,遂握东亚商务之枢纽,夺我国南方门户之形势。凡由印度洋航路运来之货物,输入太平洋沿岸者,辄于此卸货换载而回,西往者亦然。太平洋沿岸之商港,除日本者外,以我国上海为最重要,欧货输入我国者,太半取道于此,若粤汉通车以后,则可不必远涉东海,冒台湾海峡之风浪,假道于上海,而可直接由番禺径入内地,且亦不必经由香港,是则不但汉口之商埠地位增高,且番禺之商务亦必大盛矣。

川汉通车后之武汉

川汉亦已略述于前。四川天府之国,而缺少天然之出口,虽有长江一道,而三峡之险,于商业上阻碍实大。若川汉通车,则为四川更添一出口,凡举五谷,药材,丝,茶,棉花,膏,盐,白蜡,及各种矿产之输出,莫不集中于汉口,于是武汉之商业工业,又当翻然改观矣。

陇海落成与武汉之关系

陇海西自皋兰东迄江苏海州,横断内地,其重要不亚于京汉,粤汉。与京汉相交于郑县。凡南方各省通陕,甘者,不能不由汉口至郑县,再改乘陇海。陕,甘之物产输出太平洋者,固直趋而东,若输至南方各省,及输出印度洋,南洋,欧,非者,则仍当以由汉口直趋番禺为便。故此路之关系于武汉者,亦非小也。

各计划线实现后之武汉

我国计划线如沙兴,(湖北沙市至贵州兴义)支线之长常,(长沙至常德)贯通鄂,湘,黔三省。沿江铁道,自武昌直趋江宁;推川汉而为川藏;推陇海以通新疆;延沙兴以至昆明;展京张以入蒙古;如蛛之网,武汉实居中枢。由是而言:铁道交通,行将媲美伦敦,柏林,岂区区芝加哥而已哉?

推广汽车路与武汉之关系

汽车路之规画,以皋兰为中心,全为补救设施铁道之困难而起。工易费省,驶行较速,实优于铁道。武汉以铁道航路之中心,本无待乎此,然汽车路之修筑,亦有为目下之要图者;如武昌之环城汽车路,通徐家棚,更展筑至靑山以及鄂县,大冶,则沿江之渔产菜蔬之利,不片刻而鲜致于市,铜铁金锡之矿,亦可由此运输至汉阳,其便孰甚?且各省汽车路之筑设,亦莫不与武汉生交通上之关系,而间接受其影响也。

航空事业发达后之武汉

现我国航空线,有京沪间之沿海线,与京粤间之直贯内地线之规画。汉口与上海更为一线,以取联络。盖武汉地点适中,凡百事业,皆有众星拱斗之势,无论卽此三线与将来推广,武汉于空中之交通,亦必握有重要之位置也。

江汉间铁桥之架设

长江天堑,所以限南北,在交通器具未完备之时,固所不免,而在今日犹有此叹,岂非恨事!现在武昌汉口间仅有二轮渡,各浅轮三只;武昌汉阳问,汉阳汉口间,各一轮渡,浅轮二只,以通往来,此外则划子帆船而已,一遇大风,则白浪滔天,交通断绝矣。以三鎭之重要而论,则长江铁桥之架设,实为刻不容缓之大问题。此计划始于民国十年,其时美工程师魏达尔博士,应我国政府之聘,来汉考察,制成草图,拟于汉口汉阳间建一驾渡汉水之铁桥,汉阳武昌间建一驾渡长江之铁道,使京汉,川汉,粤汉三线接轨于汉阳。先于桥上通行电车,以便三鎭交通。博士之意以为若汉口与武昌间架桥,则武汉之交通虽便,而汉阳之交通仍阻,势非均顾不可,用意可谓深密。其估定两桥经费,合全部及桥面铁道马路等种种,总计长江桥为九、七〇〇、〇〇〇元,汉水桥为二、五〇〇、〇〇〇元,接合之铁道线银三〇〇、〇〇〇元,总共需银一二、五〇〇、〇〇〇元。其巨额经费,可向美国银行贷借,卽以桥税之征收为担保云。(载申报星期赠刊原文甚长不备录)此种计划,颇値吾人注意,盖此两大桥能实现,则三鎭联成一气,无论武昌商埠骤臻繁盛,卽汉阳亦可从此改观矣。

长江水道之浚疏

长江因有洞庭鄱阳巢湖等湖泊为水量之节制,故夏秋无泛滥之患,冬春乏亁涸之虞。然泥沙堆积作用,已阅数千年之久,各湖面积日削,深度日减,复为沿湖居民所侵占,湖涸为田者日多,于是容水量大减,向之泥沙沉淀于湖底者,至是不能不沉淀于江,致河床逐渐增高,沙洲逐渐增多,此诚长江之隐忧也。就目前而论,增水期海轮能直达汉口者,为期不过八月;减水期内,则汉口九江间之江轮航驶,已觉困难不便。欲图减除困难之点。则疏浚之举,实不容缓矣。现有浚江机关之设,以海关收入一部分为经费,然工程浩大,见诸事实,殊非易易耳!

国内外铁道之联运

国有各路联运,现已不成问题,而当推广者,与国外各线耳。然就现时之路线而论,仅有京奉一路,北可接西伯利亚大铁道,南可接朝鲜之京义京釜以通日本而已。他日各规画线成后,则应时势之要求,自必有联运之可能,或北出库恰以接西伯利亚,或南出滇越以入安南,或西出西藏,踰喜马拉雅以通印度,或西出新疆以通小亚细亚,而武汉之地位,因交通便利之影响而增高矣。

武昌商埠之实现

武阳夏号为三鎭,商埠仅限于汉口,且已为外国势力范围,在收回前,所得利益亦仅矣。所可藉以抗衡者,武昌自辟商埠耳!武昌武胜门外,为粤汉起点,开埠之议,实始于光绪二十六年。主其说者,卽张之洞氏也。张氏以为武昌北门十里以外之河岸地方,已定为粤汉路起点,将来该地必为商务繁盛之中枢,遂奏准择地自开。关于开埠实宜,井井有条,惜乎蹉跎至今,犹未能正式成立也!按武昌北门外十里,卽今徐家棚一带,为粤汉起点,地势空旷,民居未集,阡陌纵横,颇可发展,现已有武昌商埠局长之委,积极进行,田畴已标地主,马路之规画亦宽整,从事修筑,夹道亦遍植树木矣。至若下新河一带,第一纱厂所在之处,原已有一二三四马路,颇形整齐,再加修理,卽可改为汽车路,直抵武胜门,拆去城垣,改为环城马路汽车路,以与南门外之鲇鱼套火车站相联络,开放城外人力车,已着手于筑路矣。将来轮船码头落成,使长江航轮可以径泊南岸,添轮渡以广交通,则其兴盛可立睹也。

番禺改为自由港与武汉之关系

番禺开为自由港之说,始于粤海关事件发生以后。孙中山谓倘不能收回关余,无宁开为自由贸易港,使双方俱不能收。反对者以为开为自由港,则减少海关收入,影响于国家财政。其实开为自由港,则关税固然损失,而商港贸易立盛,其间接影响于商务之繁荣者甚大。且自由港虽有不征税之规定,船舶得以自由寄椗,交换货物,然仅限于一定范围以内,始不征税,若出此区域之外,如输入内地之货,则仍须抽纳进口税也。番禺逼近香港,商务为其所夺,非亦开为自由港,不足以挽回而与之竞争。所最要者,粤汉之通车,须先及耳。若粤汉通车以后,以武汉为后场(Hinterland),番禺为前港,然后有发达之望也。依四月间报上所载,番禺交通之新计划,有将黄埔筑港之说。黄埔位于番禺之东,筑港改深水道,使万吨以上之轮船可直驶近,不必停泊香港,多受一重运费及栈租;展筑粤汉以黄埔为终点,建筑川,滇,粤等路线;如此则内地交通便利,而外洋航权不至如往日之门户为外人所制,诚要图也。黄埔港成,开为自由贸易港,则自身商务,可不待言,而武汉亦间接受其影响矣。

武汉实业之将来

长江流域,为全国最富饶之区,以农产论,则米,丝,茶,棉花,豆,麦,麻,芝麻,烟叶,药材,竹木,漆,酒,花生,玉蜀黍,果品,靛靑,杂粮等,几乎无省不产,无产不富,每年之由汉口输出者,价値巨万。以矿产论:大冶之铁,水口山之铅,益阳,板溪之锑,新化之锡,阳新之铜,萍乡之煤,应城之石膏,四川之井盐,皆已开发而着成效者也。余如辰砂,水银,金,铜,银,锰,硫,钨,石绵,硝,磺,明矾,水晶,石油等,亦随在而有。以工业品论:则景德醴陵之瓷器,湘,鄂,赣之夏布,长沙之绣货,武昌之铜器,安徽之砚,墨,纸张,湖南之竹器,雕刻,又驰名中外者也。他如绢布,绸,纱,毡,呢,毛毯之属,油,酒,白蜡,樟脑,肥皂,水泥,糖类,以及各种手工织品,金属工业品等,虽因实业幼稚之故,未能发达,每多供不应求,而将来之希望,实属无穷也。至于畜牧之利,难与北省争衡,渔产之品,不及沿海之富,而交通便利,或方舟而上,或连车南下,未尝不集中于汉口也。武汉居民逾二百万,失业者比比皆是,人工低廉,生活程度亦不高,尤以汉阳为然,故以武汉交通之便利,而处原料品生产地之中,又与生产原动力接近,劳工低廉,实具有工业发达之要件。诚能有大资本家出而提倡焉,利用生产原动力,集合原料品,以低廉之工资,招募劳工,而从事于工业,则三鎭之前途,不但为商业中心,亦卽我国工业中心矣。外人论吾国抵制日货曰:中国抵制日货之成绩,不在减少日货之输入,而在自能仿制而代之。盖自抵制日货以来,我国能极力提倡工业,劝用国货,于是国货之出品量骤增,向之仰给于东西洋者,可以自制,结果输入自减也。武汉出超之贸易特色,大半原因于此,可不勉力以图发振哉?

十、结论

述武汉三鎭之现在及其将来已竟,更总括之如次:

(1)三鎭为我国历史上重要地点之一,历久不渝;

(2)三鎭为现在全国五大埠之一,内地贸易之中心;

(3)三鎭之现在,为时代的演进而成,并非以人力的;

(4)三鎭之将来,须为人力的发展,而不当仍委诸时代的;

(5)三鎭之将来,当为我国交通中心,商业中心,工业中心,文化中心;

(6)三鎭之媲美芝加哥,为我国人之责任,而非可委诸外人者。

以上六条,皆吾人所不可不知,与不可不力行者。愚对于武汉之希望,并未过奢,实恐尙有失之也。书至此,更令人不能不联想至五大埠之四:上海,天津,大连,汉口,番禺,四在沿海,惟汉口居内地。大连势力操于外人,番禺接近香港,稍难发展,天津为北京之前港,全为输入之口,惟上海为东亚要港,全国对外贸易之总汇,实我国现时无二之商埠。上海居外,汉口居内,其关系至切,可勿具论,而番禺一埠,徒以粤汉不通而进步迟滞,于是影响武汉,颇非浅鲜,诚为可惜也!他如沿海之靑岛,海州,宁波,温州,厦门,汕头等港,皆可有为,而或则弃置,或则冷淡,交通不便,设备不周,以致大好商港,不能为国生利,岂非我国大耻乎?故我国之商业不振,工业幼稚,交通阻隔,均有相互之因果,诚能国内统一息争,从事休息,先求交通之便,则商工业之兴,自随其后。综观武汉之将来,其关系最要者,以交通为先可知矣!